close

  華商晨報首屆
  涇陽茯磚茶文化節
  系列報道(六)
  【核心提示】
  茶,作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俗語道: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茶雖然名列最後,但由此也可看出,它和柴米油鹽一樣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。更有甚者言:寧可三日無糧,不可一日無茶,茶自從被髮現的那一天起,就註定要肩負著在帶給人們健康和平的同時,還要推進人類文化的前進,並深深地扎根到人們的生活中去。伴隨著人類的前進的腳步,一路走來,成為了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  傳說,茶葉早在上古時期,距今約五千年前左右就被神農氏嘗百草時發現,最初是被當作可以解毒的中藥使用,後發現泡水飲之清香四溢,唇齒留香,而且還可以起到提神醒腦、強身健體的功效,於是便在神農氏的倡導下,被先民們泡水飲用。
  神農氏的傳說雖然有待考證,可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茶葉的重要性,作為人類的始祖,神農氏在炎黃子孫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撼動,也只有像茶葉這樣充滿了高貴氣質的一種生活必需品,才會進入到神農氏的身邊,足以說明茶葉在國人心目中的位置。
  ——嫩芽香且靈,吾謂草中英。夜臼和煙搗,寒爐對雪烹。惟憂碧粉散,嘗見綠花生。
  唐代詩人鄭愚的這首《茶詩》,將茶描繪成來自於天地間吸收了大地精華之物,可見早在唐代,茶已經進入各個社會階層,不論是高門大戶,還是尋常百姓,皆可日日與茶為伴,或親朋好友,或陌路過客,品茗對飲,笑談自然。
  宋代,文雅之風盛行,上至天子大夫,下至平民百姓,貴至大內金鑾,平至酒肆客棧,無一人不飲茶。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,更是一種生活和文化,文人雅士吟詩作對,茶必不可少,百姓勤苦勞作,茶水必帶在身邊。
  茶葉在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的條件後,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,宋人在飲茶的基礎上對茶葉進行了細分,而且還發明瞭很多與飲茶相關的茶具以及鬥茶之類的活動,無形中推動了茶文化的蓬勃發展。就連宋徽宗趙佶這樣的文雅天子,都著有《大觀茶論》。
  茶文化興盛的同時,各種對於茶的研究理論也層出不窮,茶葉順其自然的成為國飲。
  之後的元明清至今論時代如何變遷,茶文化並因此受到任何影響,反而更加成熟,種類也隨之細化,按照發酵程度分化出了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、紅茶、黑茶六大茶類以及給茶葉中添加其他物質而形成再加工茶類,如茉莉花茶、萃取茶等。而且各類茶葉飲法與季節也各不相同,而久負盛名的涇陽茯磚茶就是在這種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的。茯茶屬於六大茶類的黑茶類,又名福茶,關於其得名,最初的茯茶是在三伏天發酵而成,因而得名伏茶,後又因與中藥茯苓功效相似,於是改名為茯茶。而福茶稱法,則又與慈禧太后有關。
  西漢時期,漢武帝派遣張騫出自西域,開闢了連接亞歐大陸文化商業的橋梁——絲綢之路。絲綢之路不僅傳承著財富,而且傳承著精神,而茶則是二者的中和,二者結晶,絲綢之路不可抹去的一筆。
  涇陽茯茶的發源地涇陽就位於絲綢之路的起端長安城的北端,絲綢之路的三大商品絲綢、瓷器和茶葉中,主要以茯茶為主,只因茯茶富含的冠突散囊菌具有非常好的解油脂的功效,而中西亞的游牧民族的食物主要以牛羊肉為主,茯茶能夠更好地幫助消化,在驅除腹脹等消化不良的同時,又能夠很好的補充維生素以及其他人體必需礦物質,因而非常受到歡迎,隨著絲路商業的日益昌盛,茯茶也慢慢滲透到邊區以及鄰邦的人們生活之中。文/楊芳 整理
  龐來,西安土著,靠筆謀生,寫過《胡楊女人》等幾篇小說和影視作品。一生之愛——吃酒品茶,拼命掙來的瑣碎銀兩也都敬獻給他倆了。
  聽說涇陽茯磚茶來到沈陽,有感而發,特地為本報寫下了接下來這些文字。
  如今,在政府和茶商的努力下,涇陽茯磚茶已遠銷國內外。近期華商晨報放心購欄目又將其帶到沈陽,現特推出新年促銷活動:
  200克鐵罐 市場價118元 活動價98元
  400克禮盒 市場價218元 活動價188元
  活動截止2月16日。
  咨詢電話:024-96128-3  (原標題:茶、茯茶與涇陽茯磚茶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qktikyuugjm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